菁菁校园
您当前位置:首页>>菁菁校园>>学子风采
“记录平凡故事 讲述不凡人生” 我院学生导演赵攀麒与她的《垃圾场》
发表日期:2016-10-11 阅览次数:9166 新闻来源: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我院摄影专业学子赵攀麒导演的《垃圾场》在9月12日隆重开幕的“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上,荣获“最具社会关注纪录片”奖,成为此次国际纪录片大赛中最年轻的获奖导演。随后在9月17日,《垃圾场》又成功入第四届中国国际女性影展,并一举夺得第四届中国国际女性影展国内竞赛二等奖的荣誉,在获奖后每每与国内外与会代表谈及该片创作的心路历程时,回顾创作的艰辛,对父母的感恩,对学校与老师、同学给予的无私帮助及对极端环境下顽强、乐观、充满希望、有尊严的活着人们给予的感动,赵攀麒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1

赵攀麒与她导演的作品《垃圾场》

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是中国内地库容量最大的现代化垃圾填埋场,这里日均处理量达7000吨,在这里眼睛看到的是垃圾,脚底踩的是垃圾,这里散发的垃圾味几公里外都能闻到。在这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每天4、5点钟就会有约200名身着沾满了汗渍和污垢“工作服”的人在垃圾填埋之前,以最原始的方式在这里开始垃圾分类工作,回收利用。在近一年多来,一个容貌娟秀,标致纤弱,肩扛摄像机的小姑娘时常穿梭在人群当中,成为垃圾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摄影专业赵攀麒同学,在为她导演的作品《垃圾场》拍摄素材。 感恩与希望孕育的《垃圾场》 赵攀麒的家乡在陕西省安康市一个普通的小乡村,父母现在都是普通的务工人员,父亲早年因伤退伍后曾在当地乡政府工作,但时常发作的头疼使他无法从事乡政府繁重的工作,害怕耽误工作的父亲毅然辞掉这份工作。作为丈夫和父亲,使妻女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为了圆儿时的梦想,父亲随后通过艰辛的努力考取教师资格证,在当地乡村的小学任教,但是头疼如梦魇般挥之不去,害怕误人子弟的父亲,最终在无法坚持的情况下,无奈的选择离开他钟爱的讲台。虽然生活并不富裕,父母确从未抱怨过生活的困苦,从未动摇过将两个孩子培养成材的坚定理想。赵攀麒眼中的父母是肩负责任、充满希望、快乐的、有尊严、乐观地,追求着他们生活的理想,这些点滴伴随着赵攀麒的成长。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看着因学费而鬓添白发的父母,赵攀麒还是鼓起勇气和父亲进行了一次沟通,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和小妹能安心求学,她想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一向和蔼的父亲对赵攀麒大发雷霆“能不能上好大学,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这是你该考虑,其它的是我和你妈考虑的,就是砸锅卖铁,我们都会供你”。带着父母的希望和理想赵攀麒走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就读于摄影专业。面对父母艰辛的培养和付出,赵攀麒心中充满着感恩,她迫切需要将这份情感表达出来,在大学三年级时赵攀麒感觉到火候已经到了,创作一部反映社会边缘人顽强而乐观的精神状态作品的欲望,像火山岩浆聚在胸口随时就要喷发,她不停的去寻找创作对象,路边的小商小贩、环卫工……她在不停的寻找排除再寻找,一时的赵攀麒陷入深深地苦闷和焦躁中。一天在无意间翻看朋友圈时,当看到一张垃圾填埋场照片时,赵攀麒看着图片中在垃圾“山”上忙碌的那群人,她的焦躁心突然安静下来了,找到了! 第一次去就差点放弃 第二天赵攀麒就一个人背着机器来到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拍摄并不像想象中那样一番风顺,当她准备进入那群垃圾分拣工生活的院子时内心充满胆怯和害怕,看着她的“长枪短炮”院里的人以为她是记者来采访,就来驱撵她,“这里不能拍照你赶快走,要是让我们负责人看见他肯定会发脾气的”,这让涉世未深的赵攀麒不知所措。“难道还没开始就得放弃吗?既然我都来了,我就不能空手而归,我必须得进去”,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碰撞,她鼓起勇气迈进了小院。看着眼前这个背着沉重的机器小姑娘,不忍再次拒绝她,有人上前告诉她能不能拍摄一定要他们负责人决定。 调整好心态的赵攀麒在别人的指引下见到了负责人,并向他勇敢的阐述了她来感受和体验生活的拍摄目的,然后满怀希望忐忑的等着负责人的答复。负责人望着眼前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很是不耐烦说到“不行!不行!捣什么乱,我们这里不容许拍摄,你赶快走吧”说完负责人就走进了办公室。留下赵攀麒孤零零的站在院落中,失落、无助、难过的情绪瞬间充满鼻腔,眼泪在眼眶中飞速的打着转,骨子里的坚韧及对创作的执着追求战胜了害怕和胆怯,她把机器架好,就一直站在那里,过了好长时间,负责人走出了办公室,当看到这个倔强的小姑娘仍然在大太阳底下站着时,愣了一下神,“好吧!今天我心情好,你去拍吧!”。等待终于有了收获,欣喜的赵攀麒在连声道谢中扛起机器去捕捉她心中的梦想。 困难只是成长路上的别样风景 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一次成功的拍摄,第二次、第三次乃至后边在近一年半时间内几十次的拍摄都成了顺其自然,艰难争取到拍摄许可这仅仅是整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所遇到困难的一个小前奏。 困难一:拍摄刚开始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横亘在赵攀麒的面前。每天当时间过了12点,分拣垃圾的人们就陆续开始卸下背上的竹篓,走进简易帐篷里,开始了一天中难得的休息时间。他们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带的午饭,有的是稀饭,有的是面条,还有的是米饭和菜。他们边吃边聊,不时大笑起来,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于垃圾堆里,正呼吸着让人窒息的臭味。最初赵攀麒也尝试着像他们一样在这蚊蝇乱飞,恶臭熏天垃圾场,安然地吃顿午饭,但是尝试过几次后最终放弃了,那段时间赵攀麒一天只吃一顿早饭,到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饥肠辘辘的回到学校,她匆匆洗漱一下倒头就睡,“明天不去了”,这是临睡前赵攀麒最纠结的问题,但当第二天清脆的闹钟声响起时,她的身影又会出现在通往江村沟方向的那趟最早公交车上。 困难二:赵攀麒刚开始总是赶最早一班的公交车,然后再倒一趟蹦蹦车(在不通公交的地方,无营运资质的机动三轮车),每次到那都7、8点了。但是垃圾分拣工每天早上4、5点左右就开始他们忙碌的一天,为了时时刻刻紧随他们的生活节奏,为了能更好的记录他们生活的状态,赵攀麒有时会选择在垃圾场下面村子里的小旅馆住上一晚,第二天凌晨4点左右她会在通往垃圾填埋场的那条漆黑的马路边,扛着机器,等待搭乘最早经过的垃圾车,有时拍摄太晚就搭乘垃圾车到最近的公交站返回学校,提到这段经历赵攀麒还是心有余悸,她坦言在凌晨4点左右等车的时候害怕和恐惧情绪会时刻包裹着她,但是创作的激情却也在持续的鼓励着她,让她坚持着。 困难三:拍摄时,刚好是夏天,西安的日平均温度达36度,在这样的天气室外作业,皮肤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炙烤下防晒霜也就起不到多大作用了,在拍摄时赵攀麒平时就只能穿长衣长裤,到中午时分衣服就会被汗水浸透,粘湿的衣服贴在身上,浑身都充满着不自在。 这些经历也仅是在拍摄初期遇到的些许困难,回望整个创作过程,困难只是赵攀麒成长道路上时刻伴随左右不可或缺的别样风景。

2

赵攀麒在垃圾填埋场拍摄中

坚持源于爱 在近一年半的拍摄过程中,放弃会时刻侵袭着她,但每想到父亲对理想和希望的坚持,以及对自己无私的养育,再看着眼前她的拍摄对象李崇文、罗玉琼夫妇对理想和希望的坚守,以及他们为培养儿子成才无私奉献。看着他们与父母“重合”的身影,赵攀麒就会坚定航标继续前行。 赵攀麒坦言,在拍摄中学院、老师、同学给予她的帮助,也是她坚持下来的动力。在拍摄初期赵攀麒使用的设备重量近二十斤,设备不但不易携带,且挪动困难,不利于镜头的捕捉。学院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帮她解决了设备的问题。学院摄影专业柏雨果教授、朱宇老师在获悉此事后,组织教研室老师多次深入现场指导和辅助赵攀麒的拍摄,尤其是在后期的剪辑制作上,柏雨果教授和朱宇老师更是倾心指导。赵攀麒班级的同学在她拍摄需要时,都会主动帮她拿设备和协助拍摄等等。柏雨果教授在谈到他第一次到现场的感受时,激动地说“没想到呀!我们的孩子,还是女孩,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坚持着她的创作,作为老师来说,我很感动,回顾以往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同样也鞭策我们在今后教书育人道路上要更加的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平凡故事,不凡人生 在这块垃圾场上生活的这群离乡背井的人,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无一例外的迫于生计来到这里,虽然脏累,但是可以通过劳动赚取他们满意的酬劳。他们在距离垃圾场最近的地方搭着简陋屋子,携家带口,这里是他们的家。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背着箩筐来到垃圾场,中午就在垃圾场里吃午饭,一直到夜幕降临,春夏秋冬无一例外的在这个充斥着恶臭味的垃圾堆里弯下腰默默的工作,他们中有的子女也已经在这里长大、上学……没有听到他们的抱怨声,没有看到他们放弃过。他们的身影几乎与垃圾融为一体,只是在垃圾上缓缓的行走、不停的弯腰拾垃圾,不抬头、不停歇、只在乎今天的收获是否够多。 李崇文、罗玉琼夫妇只是这群人的一个缩影,日复一日在这极其恶劣环境下工作,面对艰难、困苦“教育好下一代”是他们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支撑着他们一直坚持着,不断的为生活努力,为梦想奋斗,努力使生活舒适一些。儿子是他们的骄傲和希望,如今,这份工作已让他们供养儿子至大学毕业了,但面对现实的生存压力李崇文、罗玉琼夫妇依然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坚持在垃圾场工作。与他们夫妻的接触久了,他们就把我当做女儿、朋友一样对待,赵攀麒如是说,渐渐的他们也适应了镜头,什么心里话也愿意给我说。久而久之小院里的人都和赵攀麒熟络起来,偶有新来人员碰到赵攀麒并对她询问时,就会有认识她的人替他介绍“这是大学生,来体验生活的,人家娃儿比你还来得早哩!”,当努力得到认同时赵攀麒心里充满感激和喜悦。 赵攀麒后来远赴四川绵阳采访了李崇文、罗玉琼夫妇的儿子,目前他们的儿子已有工作且收入稳定,他深知父母从事的这份工作的辛苦及对人身体健康的巨大伤害,虽然不愿意让父母再捡垃圾了,可是以目前的条件他还没能力改变现状,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自己努力的速度能超越父母老去的步伐。 《垃圾场》是一部正能量的佳作。创作者通过肮脏杂乱的现实环境和简单纯净的生活追求之间的强烈对比,反映了社会边缘人顽强而乐观的精神状态:肩负责任、充满希望、快乐地、有尊严地活着,尽可能的活出质量。

3

赵攀麒在2016“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荣获“最具社会关注纪录片”奖

4

赵攀麒夺得第四届中国国际女性影展国内竞赛二等奖的荣誉

版权所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本科招生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西安市幸福南路109号 邮编:71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