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校园
您当前位置:首页>>菁菁校园>>学子风采
走近学生导演 揭密“造云的山”
发表日期:2016-05-25 阅览次数:6001 新闻来源:

真没想到,反响竟然这么热烈


  2012年11日1日,朱宇拍摄的纪录片《造云的山》在德国莱比锡最大的电影院Cinema 8举行了全球首映,成为影展期间上座率最高的影片。观看影片者大部分是买票前来的观众,其中不乏国际评委、影视专业的学者与同行。正像大家之前预测的那样,在两天后的莱比锡电影节颁奖典礼上,这位羞涩的大男孩登上了舞台,一举摘得“竞技单元”评委会大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该国际奖项的在校大学生。

_造云的山_海报_副本


  莱比锡国际电影节是世界著名的四大纪录片电影节之一,其历史和影响力均列世界前茅。本届电影节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2800多部参评作品,从中选出了13部纪录片入围“国际竞赛”主竞赛单元。虽然事先有所准备,朱宇依然难掩激动,他完全没有想到能够凭借处女作取得如此重量级的国际大奖。


  拍摄的初衷,是为儿时的震撼


  家住敦煌的朱宇幼时是位叛逆少年,初中没毕业就不想读书了,父亲迫于无奈,送他去离家不远的石棉矿进行“劳教”,希望他能了解生活的艰辛。面对着连绵不绝的群山、终日轰鸣的机器、遮天蔽日的粉尘、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些家人眼中的“地狱”在朱宇的心中却是一个处处充满奇幻色彩的“天堂”。


  2008年,朱宇考入华清学院摄影专业,在有了一定的摄影基础后,他第一个想法便是再现昔日“天堂”带给他的震撼。2009年,朱宇带着相机奔赴矿区,经过七天的拍摄,他觉得自己用图片表达、再现很是无力,在任课教师柏雨果教授的指导下,将单独的照片进行组合,使其具有一定的情节。2010年,在学习了电视专题制作后,他带着摄像机再赴矿区进行一周的拍摄,记录了十个小时的素材,初步制作完成了23分钟的纪录片《造云的山》。


  完成这部片子,完全是靠机缘


  面对这部并不成熟的纪录片,朱宇虽然向外寄送了DVD光碟,但并没抱有太大的期望。不久后,朱宇接到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打来的电话,问及一些拍摄详情,次日便寄来了一封邮件及预订好的机票,邀请他参加“真实中国——导演计划”。


  “真实中国——导演计划”是一项为支持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长期计划,每年举办一次。有志于拍摄纪录片的爱好者只需提交故事大纲和拍摄预算就可参加初步遴选,专家组评审后,纪实频道将为8位优胜者提供拍摄资金和技术支持,并将作品在电视台集中展播。朱宇并未申请参加这项活动,但他邮寄的光盘却被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制片人韩蕾一眼相中,直接进入专家评审的最终环节。在韩蕾的帮助下,朱宇完成了提案,制作了展示幻灯片和片花,经反复演练,最终在项目竞标会上全票通过评委评审,得到了六万八千元的初期拍摄资金支持。

恶劣的环境,衣食住行异常艰辛


  提案通过后,拍片立刻提上日程。朱宇虽然不善言谈,但却是个十足的葆力之士。制定拍摄大纲、拍摄计划、日期、分镜头……朱宇一遍遍修改文字稿件,力求达到完美的效果。准备工作完成后,朱宇邀请同班同学刘治峰担任摄影师,三赴矿区进行了36天的拍摄。


  坐落在罗布泊南麓山脉中的石棉矿区条件异常艰苦。石棉开采时扬起了漫天粉尘,尘土如涌动的云朵一样、像羊毛地毯一般厚实,有着仿佛世界末日般的景观。矿区的工人不多,无论在户外或室内,他们都简单地使用围巾、口罩来保护自己,这些纺织品极易沾吸粉尘,又难以清洗,根本无法抵御环境给身体带来的侵害。为了防尘,他必须穿雨衣、裹围巾、戴口罩,扛着机器走走歇歇。矿区饮食、供水困难,灶上做饭全部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好吃,但不是每天都有,大部分时候还是吃面条,由于没有高压锅,煮出来的面条直到软烂都带有不熟的感觉,再加上几乎没有蔬菜,终于使朱宇下定决心限定了拍摄日期,他戏言:“因为实在是太想吃肉了”。


  拉近距离,捕捉劳工的平凡生活


  虽然去矿山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但在开拍时仍然存在各种问题。由于听不太懂当地的方言,所以户外、景物方面由刘治峰拍摄,朱宇负责寻找故事线索,并进行室内拍摄。他们以平均每天四盘磁带的速度进行着,几天后就出现了严重重复的现象。计划的东西似乎都拍到了,但是没有任何令人兴奋的内容,朱宇决定和工人们走的更近。“开采、运输、装袋、拉水、做饭、打牌,他们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他们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朱宇说:“工人们都知道我在拍片子,可我是学生,他们不会提防我,以为我就是玩玩。”


  渐渐的,朱宇和工人们的关系更近了,可以跟小伙们递着烟屁股抽两口,也能接过女工手里的手机看看她们的私密短信。他将注意力集中到两三个工人身上,把他们设定成了片子的主人公。有了焦点以后,事情变得顺利得多,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当他把带去矿山的62盘磁带全部拍完的时候,朱宇认为素材终于足够了。


  8月中旬,朱宇开始弥补拍摄时遗留的问题。在拍摄现场,尽管每拍一盘磁带都会在当晚浏览一遍,却没有对各个镜头做任何文字记录。73个小时的素材,5000多条镜头,朱宇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补做场记,在电脑里敲下了10万个字符。第一版的纪录片时长90分钟,非常粗糙,朱宇在这个基础上修改了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期间柏雨果老师给了他很多建议,支持他做精剪。2012年3月,朱宇来到上海,经过十五天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和制片人韩蕾一帧一帧地将90分钟的片长缩短为85分钟,完成了影片的第五版。


  最动人的,是关注现实的精神

                                                    IMG_0479_副本

                                                                                                          颁奖现场

  《造云的山》是朱宇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一经完成,就在第1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大赛中一举拿下“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两个奖项,并获得德国莱比锡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13年5月,这部影片又在加拿大多伦多从全球43个国家的205部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荣获世界最重要的纪录片电影节之一——第20届Hot Docs电影节最佳国际纪录片评委会特别大奖。此后,他更是收到了20多个电影节的参赛邀请,其中包括著名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等多个世界重量级电影节。


  《造云的山》真实再现了采矿区石棉工人的生存状态,那些在恶劣环境中劳作的人们,虽然过着艰苦和与世隔绝的生活,却并没有失去他们的快乐,因为他们找到了挣钱的途径,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观众和评委们非常欣赏朱宇在恶劣的条件下坚持工作的精神,为大家带来同步感的观影感受和关注现实的记录精神,同时引发人们思考在迈向工业化的漫长道路上该如何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王雪蕾)

版权所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本科招生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西安市幸福南路109号 邮编:710043